端午韵悠悠

推荐人:匿名 来源: 网友推荐 时间: 2015-06-21 12:26 阅读: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劳动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炎黄子孙多少悠悠的情韵。

  曾记得小时候,在临近端午时,家乡的大街小巷首先会出现卖粽子叶的。抑或,会看见家家户户的门前,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围着一个里面盛着泡着糯米的大锅,左手握着卷成圆锥形的粽子叶,右手用小瓷汤匙舀糯米进入其中,再用一根筷子“笃笃笃”地舂着被粽子叶裹着的糯米。就这样一边舂一边添加糯米,直至差不多时,再小心翼翼地用稻草把紧紧地裹着糯米的粽子拴好。至此,包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每当站在旁边静静地看完整个操作过程的我,此时,内心会涌出一丝青青的惊喜:端午节要来了,不但可以吃上粽子,还可能有新衣服穿了。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从大诗人杜甫这首五律中,关于端午穿新衣的缘由,可略见一斑:端午穿新衣,早在唐朝就有之;且端午过后,将步入酷暑,得换上合体的衣衫,以度过一个清凉无比的夏天。

  喜欢粽子的样子,更喜欢粽子的味道。那圆锥形的粽子,外套一袭青色的粽子叶,身上还系着稻草,一如一块经过精心包扎的翡翠。若慢慢地剥开青色的外套,映入眼帘的,是堪比少女肌肤还要洁白如玉的糯米粽子。那又白又滑、玲珑剔透的模样,常常让第一次见到的人,双眸凝视,然后,会情不自禁地用嘴唇贴近那有如无可挑剔的肌肤,亲亲一吻。慢慢地,那糯米的清甜自舌尖渐渐沁入至心田。于是,你会在那甘冽的瞬间,徜徉在无比的惬意之中……

  端午如果只是以品味粽子为目的,那就失去其应有的风韵。可不是吗?而实际上,端午与中秋节一样,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民间节日。端午节这天,出来“游百病”的男女老少,穿着整洁的衣衫,洋溢着花一样的笑靥,把端午节带来的愉悦暴露得酣嬉淋漓。

  在家乡,“游百病”是端午节的一个主要民俗。为了生活,每天穿行于滚滚红尘中,勤于耕耘,不惜挥洒汗水,在袅袅炊烟里协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男女老少,无论有多忙,或者不喜户外活动的,而到了端午这天,必须要出去爬山才行。否则,倘若还蜗居于室内,就被人们戏称为“癞蛤蟆躲端午”。很多人都会说这句俏皮话,却并非知晓这句话的缘由。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在明朝,端午节这天,视端午为“重五”,即五毒尽出的一天。人们会纷纷走出户外,爬到草木葳蕤的山顶避毒。“彩线轻缠红玉,小符斜挂绿云鬓”,这是苏轼对端午节的描绘。宋朝的女子,发髻上挂着驱邪避毒的符箓,以确保永久的平安。如今的人们,在家乡,还可见慧心巧思的女子背着腰间斜挂着用绸布丝线精心缝制的小布猴或荷包的孩子,徜徉于城市郊外的小路上。由此即可知晓人们对端午的重视了。更有甚者,会把外形丑陋却全身是宝,具有清热、拔毒、消肿止痛的蟾蜍捉来,并挤出其毒汁,再配上石菖蒲、雄黄酒,涂抹在耳鼻上,以避毒。

  偕同家人,任心闲话、絮语漫谈间,享受着端午弥散出来的芳馨,走在铺着青石板的幽长幽长的步行街上,视线穿过熙熙攘攘的赶集似的游人,极目远眺,常常会看见,一排排,摆在街道两旁的,全是几乎喊不出名字的花草、草根、树根——据说全是中草药。而我,会信步走到地摊前,并慢慢蹲下,装着一副行家里手的姿态,一边与摊主搭讪,一边拨弄着那些似乎刚刚从土里拔出来的还飘溢着清芬的绿色植物。倘若看到怦然心动的花草树木,会故意把价格压得极低,却又装出真心想买的神态,与摊主讨价还价一番。还的价钱与摊主想要的相差甚远,生意固然未能成交;离开时,又装着依依不舍的样子,内心却已盛满了香溢远清的花草树木。

  端午节的街上多了几分村野的气息,少了许多城市的汽车尾气味。喜欢这种气息,这是自然的味道,仿佛回归了世界的本真,返璞归真。于是,祖先生存的印迹,一幕幕,穿越般,映入眼帘:刀耕火种,只为繁衍着生息;神农尝百草,从此人类与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其独具一格的意义,我想,端午节的意义,应该不只是为了驱毒避邪吧。饮水思源、不断洗濯磨淬出常青的生存智慧,应为端午的深层含义。比如,登山,有心之人,会在攀越时想起曾经居住在山岭的祖先的不易。不像过端午节的我们,跟随着“游百病”的大军,爬东山,登鱼山,玩奇缘洞,多了几分融融之其乐,却少了些文人墨客善感的情怀。

  小时候,穿上新衣服,吃过早餐的我们,会提起一串串粽子,一边爬山,一边吃着粽子。记忆中的东山,虽有寺庙,尚未有僧人居住。平时,除了放假的学生,至此游山的人并非很多;只有端午节时,全城的男女老少会不约而同地登上东山“游百病”。

  东山,屹立于东门的田土旁。可能是山上土质适合树木生长的缘故,相比之下,东山上的树木比环绕着城区的其他山的茂盛。山上冬青树、杉树、松树等四季常青的树居多,如此缘由,春夏秋冬,东山都会以它翳密的林薮、欲滴的青翠和傲然挺立的英姿吸引着家乡的男女老少。尤其到了端午时节,乘兴而来,上东山踏青的人们,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比比皆是。沿着曲曲弯弯、蜿蜒而上的石级向上攀爬,首先能让瞳孔迅速扩大的,是一条人工雕刻的石龙。在我懂事起,就已经有了。上面没有碑文,无法推断其何时建起。但是,色泽已渐渐晦暗的石龙,似乎刻着代远年湮的沧桑——想必,应该有些时日了吧。

  别看都是端午游山,选取的视角却不尽相同。平时里喜欢诗词歌赋者,每到一处,总会凑近,探究一番,试图挖掘出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抚摸着石雕,或仔细看着一个碑文。完毕,再远望着对面迷迷蒙蒙的远山,载着厚甸甸的情思,不把自己沉浸在那“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的氛围中,誓不罢休。而喜欢照相的,往往会对着某一景点,或摆一姿势,在“咔嚓”声和灯光的闪烁中尽享那瞬间的窃喜。孩子们则不听大人的指挥,像刚出笼的鸟儿一般,漫山地飞奔。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那些擅长唱山歌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山间回荡着的山歌之中。山上这边女生倘若唱:

  五月里来是端阳,
  给郎要张红木床。
  可把蚊帐来挂起,
  天长地久似鸳鸯?
  山上那边男生则会不失时机地应和着:
  五月里来是端阳,
  送妹一张花板床。
  再把蚊帐来挂起,
  比翼双飞入洞房。

  ……

  追忆逝去的童年,端午节爬东山,不懂得欣赏山岭中出落在人间的奇花、新竹,蔚然可观、奇美挺秀的松树,还有涓洁、纤巧的异草,却只会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布鞋,踩踏着软绵绵的青草铺着的山间小路。有时,会穿梭于那“打拳洞”里,摸摸钟乳石,张望着,呼喊着,把自己喜闻乐见的景物尽收眼底,竟日流连,乐此不疲。累了,会走出洞,选择一棵横柯上蔽、挺拔苍翠的大树,倚它而坐下,让那如伞的枝叶遮蔽着小憩。微闭双眸,静静聆听仲夏的风穿过林薮发出的簌簌声响。偶尔,在山的声籁中,会捡拾起树上落下的一片树叶,先贴近鼻子嗅着那草木家族特有的气息,再放在上下嘴唇之间,轻轻一吹,有时,竟然会发出珠圆玉润的声音,不亚于对面那些洋洋盈耳的山歌声。

  此时,清风把童年的天真在清新中烂漫,我用端午的情韵阅读着故乡这本氤氲着泥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蔚然的书:清晨,沿河路上的一棵棵翠柳上,挂满了出来遛鸟的老头们的鸟笼,不停息地,发出阵阵嘀啭的鸟鸣;白天,年轻人扔下手中的活儿,搀扶着风烛残年的父母亲散步,是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夜幕降临时的老城,那背着满满的、又粗又长的蚊烟香的小女孩,串大街走小巷,稚嫩的叫卖声,仿佛飘荡于夏夜之苍穹的夜莺;夜已深,母亲喊着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回家睡觉,又是稔熟亲切的歌谣……

  在我的眼里,东山,不但在端午时节吸引着恰同学少年时的我们,而且,在平时,也是我们休闲或背书的首选场所。曾记得,还就读于东山前面的三中的我们,清晨早读前,攀着被晨露浸湿的岩石,踏着湿漉漉的山路,迎着晨曦,吸着东山上的草木吐出的新鲜氧气。那琅琅的读书声与山间的鸟鸣,是端午前充满希望的乐曲。而到了端午节后,中考结束后的我们,又会相约在东山,抚摸着老树的皮,揉捏着如茵的青草,把蒲公英吹得飘飘飞飞,让那像白色小伞的希望种子撒播在山野的任意角落。玩到尽兴处,会一起放声歌唱,让歌声在山顶的天空回荡,以再续端午节未尽的情韵。

  端午,还能品出亲人团聚时的喜悦。还记得,儿时的一年,牵肠挂肚,成了端午的前奏曲。出差已近一月的父亲,尚未回家。在那个没有座机也没有手机的农历五月,盼望为了生活在外奔波的亲人回家,成了我家端午的主题。看着邻居家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在木门上挂着石菖蒲、青蒿;大人们则从锅里捞出前天晚上煮好的粽子分发给孩子们……而我家,却无暇顾及这些事情。一家人的心里,装满了的,是对父亲的牵挂。直至下午三点过钟,父亲风尘仆仆地从省城回来了,并带来了我从未吃过的带鱼。依稀记得,那带鱼特别好吃。如今,端午时节,除了喜欢吃粽子,还喜欢吃带鱼。在我看来,吃带鱼,氤氲着只有我才能体会得到的情韵,就像赛龙舟一样。

  尽管青葱岁月已为一缕远去的冷香,可那时的端午,却光景绵长,总是给人以无言的千帆过尽的恒静。那一年,与同学一起来到了黔东南的镇远过端午,看赛龙舟。镇远是一个苗族和侗族同胞聚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古建筑群青龙洞和碧波荡漾、清澈绮丽的舞阳河闻名遐迩。这里的人,豪放而质朴,充满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野性美。喜欢这里如烟雨江南的风景、淳朴而独特的民风,尤其喜欢的,莫过于镇远端午的赛龙舟表演。

  那天早晨,吃了用谷草灰与糯米搅拌而成、里面包着腊肉香肠的灰色粽子的我们,来到了人潮如流的河边。只看见河的两旁聚满了围观的人,其中,还有身材高大魁梧、皮肤白皙、黄发碧眼的外国人。比赛开始时,只看见那用竹子编制的龙舟上,整整齐齐地坐着约十来个的船员。随着“砰”的一声枪响,每一组的五条龙舟仿佛五条蛟龙奋力向前。此时,指挥人员的锣鼓声、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竹篙荡起的划桨声,声声充斥着耳鼓膜,辉映着眼帘,撩拨着心弦。看了赛龙舟后的我和我同学,以挥斥方遒的书生气与天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到了那两个黄发碧眼的外国人面前,用英语与他们交流起来。我先用英语说:“欢迎你们到中国来玩,见到你们很高兴,能与你们用英语交流吗?”……接下来,是一阵短暂而激动人心的英语交流。自从学英语以来,尽管考试常常名列前茅,可是学以致用、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还是第一次。约五分钟的英语交流完毕后,我们告别了那两个奥地利人,依依不舍。

  时隔多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我,过了几十个端午节,然,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看赛龙舟并与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的端午节,每每想起,竟然意韵犹存。

  端午这天,大多数人担心的,就是下雨。可是,我却对雨天的端午情有独钟:眼前,水帘般的雨自天际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在地面溅起了一朵朵如白莲似的水花;脚下,是积满了雨水的石板或岩石;近处,像刚刚洗过了的翠绿欲滴的树;远处,是缥缥渺渺的雨雾笼罩着的山脉;还有那些打着雨伞、卷着裤脚趟着水在雨中山间小径上走着的“游百病”的人,成了端午节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炊烟在馥郁的端午情韵中静静地升腾,仲夏在激情中咏唱着火红的年景:广袤的鄙野,曲径通幽处,掠过震撼着翅翼的雀鸟;夕阳的音符在田土旁的山脚下激起了赧然而隽美的潮红,把那些庄稼潋滟成一排排碧绿的五线谱。端午所蕴涵着的憧憬,风韵了平淡,清幽雅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暮霭沉沉下垂,喧腾的山顶似退潮的大海皈依静穆。端午随着东山寺庙里法师深邃的诵经声,慢慢拉下帷幕。在汗水中滋润过并拔节生长着的端午民风,与那来之不易的丝丝静谧,融洽在炎黄子孙悠悠情韵的梦境中……

  作者:我吉祥如意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

赞助推荐